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建議,摒棄傳統水產養殖習慣,立法禁止用冰鮮小雜魚作餌料。
我國每年消耗低值小雜魚達400萬噸,占年捕撈產量25%以上(2017年捕撈產量1539萬噸),由此也產生了諸多嚴重問題。麥康森說,消耗、破壞大量的野生漁業資源,是我國海洋捕撈幼捕、濫捕的主要原因。由于被濫捕的小雜魚往往是經濟魚類的幼魚,使得我國沿海原本已處于枯竭的漁業資源無法恢復。這也是西方專家對我國水產養殖發展模式的詬病的焦點。這種用“小魚養大魚”的養殖模式,餌料系數高達1:5—7,甚至10,這種用更多的漁業資源投入,換來更少的漁獲物的生產方式,根本不可持續。直接投喂小雜魚,不僅嚴重污染養殖環境,而且小雜魚在儲藏運輸過程中更容易腐敗變質,成為多種病原的來源,導致養殖病害爆發。
上世紀70年代,丹麥等歐美國家就開始通過立法來禁止用魚養魚的漁業生產方式。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水產養殖大國(占世界的2/3)。近30年來我國水產動物營養研究的進步與飼料工業的發展,高效人工配合飼料已經基本可以滿足現代水產養殖業的需要。麥康森因此建議,發揮我國養殖品種和技術優勢,借鑒世界水產養殖業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全面禁止直接用小雜魚進行水產養殖,大力普及高效的人工配合飼料,為保護海洋漁業資源、養殖環境和保障養殖產品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法律法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