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蔣勝男,就不得不提起《羋月傳》。在創作這部作品時,蔣勝男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書中的內容,比如完璧歸趙、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商鞅變法,還有《詩經》《楚辭》的篇目。
日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溫州市文化藝術研究院編劇、溫州市文聯副主席蔣勝男說:“現在的孩子了解歷史基本是通過教科書,我們會盡量讓這些故事帶領他們走進歷史,讓教科書的內容更活潑。而且他們是讀圖時代長大的孩子,對于閱讀文言文有一定的障礙,這樣做會對他們有引導的作用,比如,對文言文更感興趣了。這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傳統文化的守護和發揚。”
蔣勝男表示,一個行業的繁榮必然吸引更多的人進入。尤其是近年來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作為泛娛樂產業的源頭,可以衍生出影視、游戲、動漫等相關文化產業的開發。然而,我們的作品,不管什么時代,講的都是中國故事,講的都是人類內心的原始需求。
“小說、影視、戲劇、動畫……不管形式怎么改變,最核心的一定是故事、人物、情感達到公眾的共鳴。我覺得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作者賦予了作品什么。”蔣勝男認為,一部作品里,要有完整的世界觀、生動的人物,到最后,才會在各種IP衍生的改編里有所依附,有可呈現的地方。所有能打動人的文本和故事,一定是包含著作者獨立特質和公眾心理訴求。
有人問蔣勝男為什么寫歷史,而且是大眾不熟知的歷史故事。“我覺得寫歷史并不是復古。”蔣勝男說,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很多試錯的案例留下來了。當我們再次處于歷史的交叉口,這些案例就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中國人一直堅忍不拔,能夠負重前行,就是我們知道,對于別人來說遇到足以已滅絕的危難的時候,我們能夠扛過去。”在蔣勝男看來,我們的國家之所以在一次次打擊、危難中,跌倒再起來、再強大,就是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傳承,我們有這種文化自信,有傳統文化之皈依。
寫一個故事,蔣勝男更希望通過故事帶領大家進入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段歷程。寫作前,她要花費3年以上的時間積累資料,去實地、博物館學習。有很多人告訴她,那些東西在網上都可以搜到。但她認為是不一樣的,網上的照片都是頂格拍的,所有器物看起來都是滿圖,一個拇指大小的青銅器和一個近兩米高的青銅酒禁在照片上看幾乎一樣大,沒有真實感。
去赤峰博物館參觀時,她發現帳篷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樣,一個宴會用的帳篷,搭得像宮殿一樣大,有幕墻、走廊。“不去現場,永遠沒有辦法寫得像,我們要通過故事把時代感、細節感準確傳達給大家。”蔣勝男說。
創作《羋月傳》前,蔣勝男剛好看到一個紀錄片,有專家對有秦始皇兵馬俑存疑,認為兵馬俑有可能屬于宣太后。她覺得,這似乎會更引起大眾的興趣,因此在自己備下的幾個劇本中,選擇了《羋月傳》來寫。她希望這個有趣的故事能帶著大家認識春秋戰國,引起大家對那個時代的百家爭鳴,對《詩經》《楚辭》的興趣。
在國外,也有蔣勝男的“書粉”。她說:“我們的網絡文學沒有刻意推動,自然而然傳播到了國外,自然而然地影響著世界,因為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有無窮無盡的故事寶庫。我們的文學是多彩多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
她認為,文學創作不應該受限于題材,作家要堅持本心地創作反映人生、社會、大時代的文學作品。“只要是真正的好故事無論何種題材都是可以收獲認可的。”蔣勝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