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下,經中共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我國正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設立的農民節日,既植根于中華優秀農耕文明,又蘊含新時代精神,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從兩年辦節的實踐來看,中共中央設立豐收節,順民心、合民意,在全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豐收節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農業農村現代化息息相關,具有多重屬性:一是具有厚重的中華農耕文化底蘊,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二是具有天然的社會屬性,是全社會支持鄉村振興的響亮號角;三是豐收節日市場空間巨大,是拉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通過政策扶持和培育,逐漸壯大豐收節日市場,搭建城鄉互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平臺,讓廣大農民獲得物質和精神雙豐收。注重發揮社會和市場的力量,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聚集,為“豐收節”注入新動力,更廣泛地提升社會認知和文化認同。不僅讓農民想過豐收節,市民也想過豐收節。
可以說,豐收節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由于設立時間短,豐收節要進一步提升其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急需國家層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引導和帶動。為此,建議:
一是把豐收節打造成為中國鄉村文化符號,支持豐收歷史文化數字保護工程。豐收節必須要傳承發展農耕文明,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質,與億萬農民產生精神共鳴,才能獲得強大生命力。從這兩年辦節的實踐來看,文化成為各地豐收節慶的核心要素,鄉村文化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建議啟動豐收歷史文化數字保護工程,國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用數字理念和信息化技術,全面保護全國各地、各民族豐收歷史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正在樹立一個鮮明的中國鄉村文化符號。
二是構建重農強農、愛農支農載體,支持打造豐收節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產銷問題、優質優價問題始終是農民增收、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廣大農民最關注自己種養的農產品是否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能否買個好價錢。豐收節產生大量的人流物流,非常有利于農產品貿易和消費。建議國家政策支持整合優質產銷資源,打造一個全國性豐收節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助力農民增收,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三是引導全社會參與豐收節慶活動,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假期。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是豐富節慶內容,擴大節日影響、培育節日市場的重要力量。建議研究設立豐收節假期,全民參與、全民共享,能夠迅速形成全社會影響力,對于促進鄉村消費,拉動鄉村產業發展、實現鄉村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符合黨中央確定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
四是推動豐收節組織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重要議程,讓豐收節成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時點。建立完善豐收節組織引導工作機制,實現辦節與推動“三農”工作緊密結合。建議各級黨委把豐收節固定為廣大領導干部農村基層調研日,在豐收節期間要下基層調研,并與農民一起慶豐收、話振興、謀致富,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五是建議將豐收節列入全國政協雙周座談會議題。豐收節是億萬農民的節日,也具有成為新時代全社會節日的潛力。豐收節是傳承發展提升中華農耕文明、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實現鄉村價值的重要力量,是凝聚人心、夯實執政基礎的重要切入點。因此,豐收節議題具有列入全國政協雙周座談會議題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