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其傳播速度之快、覆蓋范圍之廣、感染人數之眾前所未有,不僅暴露了部分民眾對公共衛生意識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經驗的缺乏,也對公眾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提出了質疑和挑戰。長久以來,我國民眾愛熱鬧、喜扎堆、聚眾混餐、獵奇飲食、浪費食物、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久治難愈。疫情暴發以后,不少人存在僥幸心理,仍然出門不戴口罩,參加各種聚會活動,不僅增大了疫情防控的難度,更為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傳播感染風險。
當前我們也看到,經此一“疫”,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公共衛生習慣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勤洗手、戴口罩、依次排隊、保持間距、飲食分餐、垃圾分類、節約能源物資、禁食野生動物等形成了全民共識。為了持續發揮這種“重視”和“共識”的積極作用,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我們認為,應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著力培養健康的公共衛生習慣。為此,我們建議:
一、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創造培養健康公共衛生習慣的支持性環境。
各地區將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培養健康公共衛生習慣行動作為“講文明、樹新風”的重要內容,緊密結合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工作,依托健康中國行活動等平臺,建設培養健康公共衛生習慣的支持性環境。從保障公共衛生和生命健康出發,示范引導群眾養成不隨地吐痰、勤洗手、戴口罩、依次排隊、保持間距等健康衛生習慣,開展以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節約糧食、禁用野生動物等不清潔食物為主的文明餐桌行動,推行社會餐飲企業實行分餐制。把公共衛生、公共應急等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有效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提高民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急知識和應急處置能力。弘揚建設機關新文化,充分發揮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在示范文明生活方式、推廣健康衛生習慣方面的巨大影響力,帶動和影響更多的黨員干部、社會公眾。總結推廣各地在本次防疫科普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結合電視、報刊以及新媒體技術,通過挨家入戶、流動宣傳等靈活多樣、接地氣的方式,讓老百姓“坐得住、聽得懂、愿意聽、記得牢、用得上”,提升國民衛生素養。
二、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作用,將培養健康公共衛生習慣納入法治軌道。
公民健康的公共衛生習慣如果僅僅依靠道德約束,規則規范彈性空間太大就難有實效,需增強行為規范剛性,將一些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規范。對于隨地亂扔垃圾、吐痰等公共衛生不文明陋習,應明確具體懲戒標準。建議在地市層面的文明行為促進立法中,由各地的人大常委會或者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規、規章,針對市民反映最突出的若干公共衛生不文明陋習制定處罰措施,把懲戒標準公示給市民,明確違法的后果責任,并通過嚴格執法,切實解決“法不責眾”問題。對于惡意傳播突發傳染病病原體等應受到刑法等法律懲罰的行為,加強執法和司法保障。通過持續努力,逐步將健康的公共衛生習慣內化為個人自覺,固化為社會良好風尚。
三、動員社會力量,倡導踐行文明生活方式和健康公共衛生習慣。
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激發市場活力,在規范合作的基礎上,鼓勵、引導、支持各類公益慈善組織、行業學(協)會、社會團體、商業保險機構、企業等,積極參與全民公共衛生文明行為倡導行動。提升“社區”作為公共健康基本單元的服務能力,因勢利導志愿者高漲的防疫熱情和迫切的參與意愿,推動社區志愿服務的科學化、專業化、制度化。針對民眾文明生活方式和公共衛生習慣方面的需求,開發和推廣類似“螞蟻森林”的支持工具,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硬件、手機APP等信息技術,幫助群眾體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衛生習慣帶來的益處和樂趣,提升相關產品和服務帶來的獲得感、樂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