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甫
鐘志甫,貴州騏信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民革黨員,貴州省政協委員,貴州省工商聯執行委員;榮獲“2021—2023年貴州省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25年黔南州“勞動模范”稱號,帶領貴州騏信實業有限公司獲中共黔南州委、州政府“2024年度優秀民營企業”稱號。
2025年4月,騏信項目建成鳥瞰圖。
“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是浙江溫州人創業精神的集中體現。東海之濱,鐫刻著“敢為天下先”基因的民革黨員、溫州企業家鐘志甫將目光放至黔中腹地,那里蘊藏著富饒的寶藏,以及發展的無限新機。當靈動的海遇見沉穩的山,一場跨越千里的產業協作就此開啟。
2019年,50歲的鐘志甫作出人生最大膽的決定——押上畢生積蓄,在甕安這片熱土上創辦貴州騏信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騏信),投資24.5億元建設煤炭深加工及綜合利用項目。近年來,從民革組織牽線搭橋到貴州省各級中共黨委、政府鼎力支持,鐘志甫帶領騏信團隊扎根甕安,將東部企業的技術、管理優勢與西部資源、政策優勢完美結合。如今,東西部協作的種子在黔南州開花結果,鐘志甫用實干詮釋了新時代企業家的責任擔當,騏信實業也用實踐書寫了山海攜手的精彩篇章。
第一爐焦炭
2024年10月25日,在騏信煤炭深加工及綜合利用項目現場,巨大的推焦桿緩緩啟動,鐘志甫注視著6米多高的焦爐,拳頭越握越緊,剎那間,空氣中熱浪翻滾,他的心跳也在這潮濕悶熱的空氣中劇烈搏動——炭化室中,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火焰淬煉的焦餅通體透紅,被平穩推出。這一刻,鐘志甫的心終于落下,眼中甚至涌起熱意,大家擁抱在一起,相互鼓舞慶祝。“9點18分!這是騏信生產出第一塊焦炭的時間。”說起這一刻,鐘志甫眼里閃著光。
貴州省黔南州甕安基礎工業園內,主營煤炭資源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的騏信公司占地1035畝,總投資達24.5億元,規劃的一期煤化工項目目前進入全面試產階段,與此同時,二期合成酯項目和三期煤焦油深加工項目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三期項目全部建成后,這里的就業人員將突破1000人。
鐘志甫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創業30多年,幾乎是將畢生積蓄投入騏信項目。
鐘志甫身上,有著20世紀60年代生人的勤奮、務實、低調。旁人眼中,他并不是一個沖動的人。一頭扎進甕安的“煤海”,他確實經過慎重的考慮。
甕安是黔中經濟區重要的節點城市。“黔中無閑石,貴州多寶藏”。地處“黔中煤海”的核心區域,甕安煤炭資源儲量10億噸,是貴州省的重點產煤縣之一;高達36億噸的磷礦儲量,也讓它被譽為“亞洲磷倉”。
除了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近年來,甕安依托磷煤資源,將磷及磷化工作為主導產業、新能源電池材料作為首位產業、精細化工作為補充產業來發展,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全力打造全國一流現代磷化工產業基地。
鐘志甫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許多地方傳統工業競爭激烈、發展飽和,但脫貧攻堅的成果奠定了貴州長期發展的基礎,這里是西部地區發展的新賽道,擁有廣闊的發展藍海。”
騏信落戶甕安,與民革也有著極深的淵源。國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前一年,2019年11月,民革企業助力貴州產業招商發展大會在貴陽召開。在民革貴州省委會的聯引下,鐘志甫與貴州簽訂了煤炭資源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的合作項目。
2020年3月,騏信項目在甕安投資立項備案。次年2月,該項目被列入貴州省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推進計劃。此后每年,項目都穩步推進,受到中共貴州省委、省政府重視:2022年11月,被列入《貴州省煤化工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2023年3月,被列入《貴州省建設全國重要的資源精深加工基地規劃(2022—2030年)》。經過兩年多的建設,當前項目已進入全面試產階段。
鐘志甫介紹,騏信主要生產化工焦、煤焦油、粗苯、合成氨、硫酸、硫銨等,將對補齊甕安磷煤化工的產業鏈條,推動磷煤化工產業深度融合,填補貴州省內鐵合金用焦的市場空白發揮重要作用。
“公司生產的化工焦是甕安黃磷企業的重要原材料,合成氨可供給甕安電池新材料企業和化肥企業。”他介紹,約60%的產品被甕安基礎工業園內的企業承接,其余產品也在貴州省內被消納。貴州正處于產業發展的高峰期,這些工業原料有很大的市場。
綠水青山是貴州最靚麗的名片,也是最重要的發展資源。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決定了貴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堅持生態環保的主線。
在鐘志甫看來,化工企業與生態環保的關系并不是沖突且無法調和的,騏信始終將環保置于優先位置。他們引進國際上先進和成熟的XJL6253D型搗固焦爐工藝,配套煤氣制合成氨資源綜合利用、干熄焦及余熱發電、焦爐加熱精準控制、焦爐煙氣脫硫脫硝副產物資源化利用、脫硫廢液資源化利用、焦化廢水深度處理回用、荒煤氣和循環氨水余熱回收等工藝,總計投入逾7億元購入設備和技術,專項用于廢氣治理、污水處理及資源循環利用。
2024年10月25日,騏信第一座焦爐順利產出焦炭。
鐘志甫進一步介紹,騏信將生產中產生的廢氣高效收集并用于發電,年均發電量約達1.7億度,實現了資源化利用與減碳降耗的雙重效益。此外,騏信還引入儲能系統,通過在用電低谷時蓄電、高峰時放電,來實現電能的高效調控與削峰填谷。
50歲的“豪賭”
20世紀90年代,高中畢業的鐘志甫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投身制造業,在國內涌動的經濟發展大潮中順勢而為、脫穎而出。他在浙江、安徽、廣東等地投資建廠,產業涉及服裝、電器、機械、橡塑、潤滑油等多個領域。
低調的鐘志甫誠懇地表示,企業經營期間雖然經歷了國際金融震蕩、國際貿易波動等多重考驗,但這些沖擊始終可控,產品訂單量甚至連年增長。“產品是我們制造業企業的立身根本,在競爭日趨激烈、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我跟員工反復強調,要守住‘質量’這根生命線。”在他看來,制造業雖然“傳統”,但一定不能墨守成規,要不斷地通過新技術引領產業創新,降低成本,服務好客戶,與合作方實現雙贏。
30多年來,鐘志甫沒有離開制造業。“我對制造業有很深的感情,它不會辜負腳踏實地的人。它創造的就業、為地方政府增加的稅收,讓我看到實現盈利之外,我們辦企業的價值。”
《孫子兵法》言:“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一方面,鐘志甫始終保持著對主業、匠心與基本盤的堅守;另一方面,在不變之中,他也在不斷找尋變化的先機,探索市場的新需求。
生于1969年的鐘志甫今年已經56歲,下定決心做騏信項目的時候,正是50歲整。按理說“知天命”的年紀,不應該再“折騰”了,更何況這是一場需要空前投入的“豪賭”——做騏信,動用了他的“根本”,他幾乎投入了名下企業的所有資金。
作出這個決定,也有很現實的考量。制造業發展越來越難,已經不是光靠勤奮就能突圍的年代。“民營企業確實不容易,但即使不容易,我們也走在路上了,并且沒有回頭路。一成不變,肯定要被淘汰;別無他法,必須抓住新的發展機遇。”面對名下多家企業的未來發展、幾千名員工的家庭生計,鐘志甫說,“我不能只看眼前的業績,需要考慮這些企業和員工的未來,要為他們闖出一條新路。”
鐘志甫的其他企業生產產品也會用到化工原材料。“如果能解決原材料的供應問題,那我們的企業就往產業鏈上游走了一大步。”
企業的選址只是起點,能否與地方發展形成戰略協同、實現雙向賦能,才是考驗項目價值的關鍵。
在騏信項目選址地周邊,有20多個煤礦,距離騏信均不超過50公里,取材方便。然而,甕安雖然煤炭資源豐富,但煤炭含硫量高,質量較低,在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當下,硫的處理成本非常高,因此在市場需求不旺盛時,甕安的高硫煤容易滯銷。“恰好我們騏信擁有處理高硫煤的環保設備,并能利用這些高硫煤生產出高經濟效益與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從而將本地煤炭資源的劣勢轉化為優勢。”鐘志甫解釋道。
煤炭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無論從能源維度還是技術層面,均屬于技術壁壘高、系統集成性強的領域,對鐘志甫而言也是全新的領域。2020年,騏信項目在甕安投資立項備案后,他帶領團隊冒著新冠疫情的風險去往河北邯鄲、山東日照、山西靈石和介休等地,學習考察國內最先進的廠家,找專業公司設計生產所需的設備。
騏信使用的生產設備應該遵循怎樣的標準?高標準無疑意味著設計和采購時的高投入,團隊人員拿不定主意。在經過幾輪討論后,鐘志甫拍板:一定要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2024年1月,騏信化產車間初冷器建成。
“貴州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環保是我們貴州企業應該自覺遵循的一項原則。”鐘志甫說。
破冰攻堅
煤炭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項目,本質上是一項千頭萬緒、百端待舉的系統性工程。投入資金動輒以億元來計算,而且融資困難,回報周期長,不說做好它,單是每一步的推進都十分不容易。
項目在園區落地,第一件事就是建設基地。入園后,鐘志甫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選址地上方有7條高壓輸電線穿場而過。
由于高壓電線周圍存在強電場,即使不直接接觸也可能發生電弧放電。大型機械設備在操作時,一旦與高壓電線的安全距離不足,極易引發觸電事故,導致設備損壞、人員傷亡。為確保安全距離,高壓電線周圍建筑物的高度也會受到嚴格限制,無法建設高層廠房或使用大型吊裝設備,這將極大限制騏信的生產布局和未來擴產的可能性。“我們要在這個地塊上建設項目,需要與電力部門進行復雜的溝通和審批,流程漫長且結果不確定。”
在得知騏信遇到的困難后,甕安縣政府第一時間溝通協調,迅速組織專班,幫助園區完成電力輸送線路的遷改。
“當地政府強化招商引資服務保障,為我們企業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支持與服務。”鐘志甫說。
來不及喘口氣,接踵而來的就是項目的規劃、立項、能耗、環評等。一系列需要辦理的手續多而繁雜。這些問題僅靠騏信的團隊是無法解決的。為爭取各級中共黨委和政府的支持,鐘志甫這幾年吃住在甕安,協調溝通親力親為,推進工作一項項落實。
2024年4月15日,鐘志甫為騏信第一座焦爐點火。
“從2021年騏信舉行開工典禮,到2024年4月15日焦爐烘爐點火,三年時間里,我一直在走審批程序。特別是貴州省內對生產能耗、環保標準把控嚴格,一方面我們不斷調整設備和技術,另一方面也在政策范圍內尋求支持。”鐘志甫說,如果手續不齊就動工,則屬于違規,這與騏信的企業精神相抵牾。
“騏信項目我們沒有融資,除了政府給的5億元新動能基金,剩余近20億元都是我個人出資,也是想讓潛在投資人對這個項目更有信心。”鐘志甫坦言,其間承擔的壓力也是巨大的。比如年底了,資金卻跟不上了,而供應商正等著結款、工人還等著發工資、設備還等著運進來;比如已經投入了3億多元推平土地,項目卻因審批沒完成而建設停滯。別無他法時,他只能動用自己在廣東、安徽、浙江的工廠資源來處理騏信面臨的困境。
過去幾年間,常有這樣的時刻,讓鐘志甫覺得,好像已經走了很遠很難的路,但一下子又回到了原點。每當這時候,他都感到很無助,卻很少往外訴說。回溫州面對家人時,他也是報喜不報憂。“讓家人們安心管理已經成熟的企業。至于在貴州開辟的新事業,如果需要有人來承擔風險和壓力,那就我來。”
鐘志甫說,在他最困難、一籌莫展的時候,民革貴州省委會給了他莫大的幫助。2020年12月,正值新冠疫情期間,項目建設的產能、能耗等關鍵指標審批流程推進緩慢,時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貴州省與民革中央合作開展產業項目招商領導小組負責人,民革貴州省委會主委王世杰率隊,冒著風雪從貴陽趕去甕安調研。冬天的貴州,下雪之后的道路結上冰霜,看到調研組一行一路風塵仆仆、踏著冰雪而來,鐘志甫內心無比感激。
“世杰主委看到我們這個項目是真正投入。他說:‘民革招商來的企業,我們一定要負責到底!’”很快,在民革貴州省委會的協調下,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應急管理廳等部門聯合開會,保障了騏信項目審批手續的順利推進。“民革組織這次雪中送炭讓我更有信心。有困難,民革組織都會幫忙!”鐘志甫說。
根據國家“能耗雙控”(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政策要求,黔南州在“十四五”規劃時期獲得的新增能源消費總量指標為80萬噸標準煤。“其中,騏信項目獲批能耗指標達37萬噸標準煤。鑒于該項目屬于新能源配套企業,貴州省特從省級能耗指標儲備中予以專項調劑37萬噸標準煤,保障了我們項目的順利推進。我們企業的落地、建設、試產都離不開中共貴州省委、省政府,特別是省委統戰部和民革貴州省委會的大力支持。”鐘志甫表示,回報信任的最好方式,就是全力將項目建設好、運營好,為貴州省“富礦精開”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以廠為家
在騏信總經理辦公室副主任王華江眼中,鐘志甫并不是一位紙上談兵的企業管理者,相反,他總是深入一線、對技術有著嚴謹的追求。“項目在開工建設的過程中,打樁打多深?會起到什么樣的效果?入爐煤是怎樣的配比方式?不同配比方式將分別產生什么質量的焦炭?焦爐煤氣的工藝流程是什么樣的?煤焦油以何種方式回收能達到最高的回收率?董事長都會問得很仔細。”
如今,鐘志甫依然保持著學習的習慣,經常參加行業內新技術新發明的交流推廣會。“只有推廣開來,技術才更有價值。我們同行間總是相互支持,鼓勵創新。”面對貴州省內外的學習考察需求,騏信也始終敞開大門,為更多省內相關企業提供交流借鑒的機會。
“看著產品有序推出,晚上廠區燈火通明,”鐘志甫感慨地說,“最艱難的日子過去了。”不僅如此,他還分享好消息:2026年,甕安鐵路線將直通廠區,這樣能更好地緩解騏信的運輸壓力。
騏信產品的順利生產不僅將打通甕安煤炭資源上下游產業鏈,推動當地運輸業發展;據測算,如果騏信一期項目滿產,將為甕安財政帶來至少3億元的納稅收入。
即使生產已經步入正軌,鐘志甫每天仍雷打不動地去公司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白天團隊忙于生產等各項事務,會在夜晚留出時間集中討論,有時是關于技術,有時是關于未來公司要怎么走,鐘志甫一般都會參加。“一方面,我還處于學習的階段,我想聽聽專業人員的意見;另一方面,一些事情總得要有人拍板,我需要給出方向性的建議。”
最近一個多月,騏信團隊正在集中研討工廠的智能化與智慧化升級方案。在基本確定方案的情況下,他需要給出資金規模投入的建議。
聊起鐘志甫,不少騏信員工都談到了樸實和勤懇:他總是坐早班機出去,晚班機回來,就為了不耽誤白天的時間處理工作。出門也總是二等座、普通艙,沒有半點老板的架子。出發前一晚,鐘志甫會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妥當,還會根據情況細心叮囑大家“早餐吃飽,行程緊張,中午可能沒有時間吃飯了”;一上飛機或火車,還要與員工討論相關工作細節,為抵達目的地后的調研做足功課。
鐘志甫坦言,自創業以來,他幾乎沒有節假日。“正月初一,都在思考公司經營的問題,家庭就更顧不上了。”
“我們這幾年確實很辛苦,但是看到我們的員工現在能夠開開心心地工作,每個工廠每年都交出里程碑式的成績單,我心里既欣慰又驕傲。”
鐘志甫說他很幸運,在騏信遇到了如此勤奮、真誠的員工和團隊。“我們這個化工廠,1000多畝地,數以億計的零部件,對技術的要求如此之高,能順利建起來,十分不容易。第一塊焦炭生產出來的時候,400多名員工忍不住歡呼,我感同身受。”沉穩的鐘志甫停頓了一會兒,似在回顧和消化這幾年的經歷,“我十分感謝那么多年忠誠跟隨的老員工,也感謝新加入的年輕團隊,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騏信。”
“董事長對我們十分尊重,非常寬厚。員工偶有工作失誤,他也十分體諒。但有一點,在關于安全生產和環保上,董事長要求我們一點都不能出錯,且一定要按照國家的政策標準來執行。”王華江說。
“以廠為家。”這是鐘志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句話不光道出了員工對企業的奉獻,也藏著鐘志甫對員工的深沉感情。
“創業之初,一大幫跟我年齡差不多的人跟著我一起干,現在30多年過去了,很多員工的二代甚至三代都在我們公司,如果說我不干了,或者企業經營不好倒閉了,他們怎么辦?這些員工年齡大了,在我們公司收入待遇都不錯,如果到另一個地方重起爐灶,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鐘志甫說,他肩膀上的責任沉甸甸的,這也是他一定要把企業做好的重要原因。
在員工眼里,鐘志甫十分低調,豪言壯語很少,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有擔當。他像一棵大樹,守護著大伙兒的生計,為年輕的公司遮風擋雨、護佑它堅實長大,也引領著轉型期的公司向陽而生、開枝散葉,為每一顆不確定的心,撐起一片天。
2022年11月,工人在焦爐底板捆扎鋼筋。
對農民工的艱辛,常在一線的鐘志甫總是給予最深的體諒。2024年年底,臨近年關,由于騏信的建設單位資金審批流程耗時較長,鐘志甫主動找合作單位集團商量,通過第三方轉移支付的方式,由騏信直接將工資付給農民工。
山和海的未來
鐘志甫身上帶著典型的“溫商”特征,能吃苦,也很務實。騏信確定生產技術和設備后,曾從全國遴選引進煤化工專業人才,現在在騏信主管焦化生產工作的副總經理王思國就是鐘志甫招來的一員。只半個小時,兩人就一拍即合。“我們聊了項目的規劃,設備工藝的布置、選型,公司將來的發展……董事長清晰的思路、務實的作風、儒雅的風度,讓人信任,他說‘我們一起干這個事兒’,我沒有理由不答應。”
王思國也常常在鐘志甫身上體會到一種價值觀和領導哲學。鐘志甫不止一次誠懇地說,他并不看重個人財富的積累。已經走在辦企業這條路上,只能把它辦好、做成。“企業必須創造利潤”,這是鐘志甫給團隊設立的目標,也是商界顛撲不破的真理。
要從當前的煤炭基礎化,往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轉型,抓住機遇,推動企業向更精深、更創新的方向持續發展——這是騏信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
鐘志甫說,作為公司帶頭人,他現階段能做的,就是把舞臺搭建好,而未來的“舞蹈”怎么跳,還是要依靠團隊。“騏信目前第一期設備投入的使用期限是25年——這個企業我這輩子是做不完的。個人的思維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要把騏信更好地傳承下去,就要依靠專業的人才。”
鐘志甫表示,未來,他只會參與騏信發展的重大決策,其余時候,就會放手。這也是他管理其他企業的一貫做法。“我在溫州并不反對家族企業,但是家族企業如果人人都參與管理,這個企業就做不好;總有一個人管理,其余人盡量少干預,放手讓他們去闖,才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鐘志甫告訴騏信團隊,在不脫離發展根本的前提下,請他們大膽去創新,就算有失敗,他也認。“如果一個企業總是一帆風順,這個企業一定有問題。”在商海中歷練了數十年,鐘志甫肯定地說,任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是跌跌撞撞出來的。“只有經過不斷的磨煉,不斷在失敗中吸取教訓,企業的能力和根本才會穩固。”他笑言,“一帆風順的企業,也不是你的企業。我接納它成長中的一切坎坷與挫折。”
“成為一家受當地尊重的標桿企業”是騏信在甕安立足、發展的信條。
如今的騏信,生產已逐步進入正軌。騏信還能為甕安做些什么?這是鐘志甫和團隊一直在思考的。
甕安經濟尚欠發達,企業原本就不多,民營企業數量更少。騏信提供了近千人次的就業崗位,招聘當地群眾從事中控室操作、設備巡檢等工作。“他們有的剛從大專院校畢業,有的已四五十歲,騏信提供了很不錯的發展機會和待遇條件。最近,甕安縣總工會、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也安排了一部分殘疾人進入騏信,我們后續會根據后勤崗位的需求,為更多殘疾朋友提供合適的就業機會。”
鐘志甫說,貴州給了他和團隊二次創業的機會,騏信作為橋梁,貫通了東西部協同發展的血脈。“真誠希望通過可持續、可循環、可受益的新發展模式,為貴州這片發展熱土貢獻一點力量,做好‘山海攜手’這篇時代文章。”